近期,多地監管部門發出通知,嚴查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個人消費性貸款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,杜絕消費貸套上“馬甲”變首付。
繼北京、江蘇、深圳三地監管部門先後發文嚴查消費貸,9月20日廣州監管出手禁止消費貸流向樓市,要求個人綜合消費貸最高額度不准超過100萬元,最長貸款期限不得超過10年。這意味著,繼北京、深圳、南京等地之後,廣州的消費貸也將徹底進入嚴打局面。
“消費貸”違規進入樓市,為何仍屢禁不絕?
事實上,在各地推出的房地產調控措施中,限貸是核心手段之一。
央行今年8月初發佈的《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(2017)》為房地產劃出了清晰的金融政策底線:加強住房金融宏觀審慎管理,繼續做好房地產金融調控,在支持居民合理自住購房同時,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。報告同時強調要繼續強化“因城施策”的調控政策,並預判全國房地產市場可能呈現“成交回落、價格平穩略降”發展態勢。
在去年年底,央行即判斷新增房貸會逐漸回落。實際上,新增房貸從今年3月以後就已逐漸明顯回落。今年2月-4月,以北京為首的各地陸續出台密集的調控措施,新增房貸明顯下降;5月-8月,富望建設 評價,新增房貸繼續下降,保持在略高於2016年一季度的水平。
事實証明,限貸確實是阻擋炒房者的利器,於是購房者轉戰個人消費貸款等領域,導緻了住戶部門新增短期貸款出現明顯異動。
央行公佈的數据顯示,去年上半年,住戶部門貸款增加2.95萬億元,其中,短期貸款增加3260億元。今年同期,住戶部門貸款增加3.77萬億元,其中,短期貸款增加9527億元,同比增加了6267億元。今年7月,住戶部門短期貸款增加1071億元,8月迅速升至2165億元。
9月16日,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的《全國居民短期消費貸款流入樓市現象研究》報告顯示,2017年3月以來,短期消費貸款同比走勢大幅攀升,明顯偏離穩中有升的零售額同比,預計新增異常短期消費貸款金額中至少有3000億元流向樓市,約佔新增短期消費貸款總額的30%。其中,九成流向粵閩蘇滬冀。
据了解,一直以來都有部分銀行和小貸公司的消費貸產品,以辦理有抵押的房抵貸,無抵押的信用貸、經營貸等方式套取資金、充當購房首付款流入樓市。
平安銀行個貸部經理介紹,消費貸不能用於購房、購車,但可以通過一些第三方中轉的方式去規避。“所謂的第三方中轉,是指貸款人申請的貸款不要直接拿去銀行刷首付,這樣會被銀行發現。但可以先找一家第三方的商戶POS機上刷卡取現,再給商戶一定的刷卡費和手續費,一般手續費在1個點左右。”
据資深銀行業研究人士介紹,目前監管主要針對的是期限,要求消費貸期限最長不得超過5年,此舉主要針對的是部分商業銀行將消費貸期限做到了20年甚至更高,且不得以房產進行二次抵押。
記者了解到,10年以上的中長期消費貸整體呈收緊態勢,民生、興業等多家商業銀行明確表達不做10年以上消費貸。各家銀行新增的消費貸款審批會更加嚴格,已經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如果被發現用於購房,可能會有懲罰措施跟進。
北京多家銀行要求貸款20萬以上額度客戶需要補交材料,其中包括:貨單、發票、合同、轉賬憑証等。
這說明,在租賃住房市場尚未被普遍接受的當下,購房仍是居民的重要選項。在限貸政策的嚴格執行下,消費貸等資金違規進入樓市,就是各部門要堵住的漏洞之一。
原標題:圍剿“消費貸”
來源:地產雜志
進入【新浪財經股吧】討論